摘要:隨著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日益嚴重,以及健康教育知識的缺失,通過將兩者整合來解決這兩種教育各自的不足就顯得十分重要。本文將從身體健康教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功用和通過心理教育來彌補當下健康教育的缺失兩方面進行闡述,更快更好的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
關鍵詞:心理教育 健康教育 教學 整合
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學知識、養(yǎng)成良好行為習慣的重要階段,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不僅需要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而且要有強健的身體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作為基礎教育中一部分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發(fā)展需要身體健康教育的加入,只有身心健康才是全面的健康。在完成心理與健康教育的整合過程中,可以從兩個部分來分析:
一、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
1.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令人擔憂。我們的學生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不健康心理中,如孤傲、怪僻、任性、自卑、懦弱、膽怯、嫉妒,甚至厭學和、自棄等等。這些不健康心理不僅束縛了學生自身的思想觀念和思維發(fā)展,影響了學生的心理接受力和承載力,而且也影響了學校教育教學的發(fā)展。這些問題普遍存在于全體學生之中,各層面的學生或多或少、或輕或重都受影響,傳統(tǒng)教育所無法完全地妥善地解決,所以我們把視角轉向與健康教育的結合上。
2.利用健康教育輔助心理健康教學,創(chuàng)設情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育學家贊可夫指出“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可能成為學習的動機”。針對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小學生注意力易分散的特點,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利用一些顏色鮮艷的畫面,吸引學生的有意注意,配合教學內容設計新穎動畫,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心理健康教學能順利有效的開展下去。
3.利用健康教學,通過圖文并茂的直觀形象,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簡報和校刊的有力宣傳,逐步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理解能力。為了讓同學們更好地學習和掌握健康教育知識,我校依據2008年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健康教育指導綱要》,對健康教育內容的五個領域:健康行為與生活方式、疾病預防、心理健康、生長發(fā)育與青春期保健、安全應急與避險,按照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水平,進行了合理的分布和安排。在借鑒外地學校先進經驗的基礎上組織骨干教師編寫了一套健康教育校本教材,供不同年級學生學習使用,幫助學生進行理解,并在學生理解的基礎上,把學生的形象思維引向抽象思維,從而能更好地理解發(fā)生在自己上的心理問題,并解決這些問題。
二、運用心理健康教育,彌補身體健康教育缺失帶來的問題
1.培育適度的體育學習心理狀態(tài)。在體育教學中針對學生所產生的心理活動及行為表現的變化,實施心理激勵調控和暗示調控,誘發(fā)其內部“能源”,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fā)揮健康教育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實施心理激勵調控的方法有:信任激勵、期望激勵、啟發(fā)激勵、一直激勵、評價激勵、疏導激勵等;實施暗示調控的方法有:自我暗示、他人暗示、表情暗示、權威暗示、標志暗示、榜樣暗示等。身體健康教育促進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溝通法、互助法、競賽法、溫暖法、冷卻法、磨練法等。
2.進行情緒調控教育,增強學生對情緒的自控力。進行情緒調控教育,增強學生對情緒的控制力指的是在協(xié)助學生發(fā)展穩(wěn)定的情緒的同時,學會調節(jié)情緒,增強對情緒的自控力,防止情緒波動多大,避免心理失衡。
體育課上,教師可通過體育教學活動蘊藏的對人的各種刺激,如克服困難、競爭、冒險、把握機會、追求不確定目標、達成目標等,引導和教育學生合理對待個人的需要,同時有意識地運用認知調解法、表情調節(jié)閥、呼吸調節(jié)法、自我宣泄法、心理歸因法等,并注重快樂體育,增加學生愉快的體驗。
3.培養(yǎng)學生自我教育的能力。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指出:一切心理教育都要歸結為自我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也是如此:作為一種自我教育活動,它必須積極調動起學生自身的教育資源。保守的教育觀念總是把學生看成是教育的對象,心理健康教育則認為,學生是教育的主體。
總之,身體健康教育的發(fā)展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完善應該有機地結合起來,互相補充,互相滲透,才能締造學生良好的品性。